(资料图片)
【本文来自《中国古代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几乎是单向的,中国对印度的影响有哪些有人能列举一二吗》评论区,标题为小编添加】
作者纠正了一些错误,也犯了一些错误,本来想重点纠偏的。可一看评论区,完了,先支持作者一下。评论区胡说八道是不读书光刷抖音的结果吗?印度文明是很伟大的,未来也是有前途的,只是暂时还不太行(仅仅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也不太行),另外就是不太适合统一,作为统一国家前景堪忧,但国家和文明是两个概念。佛教当然是印度文明的结晶,尼泊尔当时就在印度文化圈范围之内,乃至中南半岛大部也都是,争这个是心态有问题。印度本土宗教与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,太强韧,输出佛教就是因为佛教在印度不好活,到现在本土几乎没影响了,于是西方不亮东方亮,跟中国文化结合,给儒家补漏,中国人赚到了,好事啊,又没有喧宾夺主,为什么心态崩坏?中国改革开放跟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好事啊,心态也要崩坏吗?自己没出息小心眼光知道暴发户自我膨胀不是中国特色。中国文化要复兴,就是要自主昂扬,多元涵化,不是找个井钻进去呱呱叫看天。另外,王玄策借助吐蕃打印度,属于军事上的盲动,根本与外交战略不符合,直接帮助了吐蕃的坐大,所以他回国没什么赏赐。有些人缺乏常识,就知道瞎吹,听他们的中国外交不要搞了直接见谁削谁完了。
印度跟中国学的东西当然还是很多的,喝茶是最明显的一条,历史记载当然更重要。作者轻视历史记载的意义显然是肤浅的。哈拉帕和摩亨佐·达罗可以靠考古,但是考古只能出粗线条的历史脉络,细节极少,没有法显、玄奘、王玄策等人的文字,印度文明再辉煌也和没存在过一样飘渺,这方面印度人怎么感谢中国人都不过分,相当于咱们告诉他谁是他爹,你说重要不重要?
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、军事都是中国历史的巅峰,背后是频繁建设不恤民力的惨烈,不要单纯认为是好事,那是现代人站着说话不腰疼,很浅薄。唐宋基本上还是赶上去了,有些流失问题不大,而唐宋的幸福感魏晋南北朝怎么比?主要的挫折确实在明清,国策消极,重大建设少,国际交流少,目的是保民而王,所以老百姓生活比较平稳,代价是科技军事落后了。这个也要对古人同情了解为好,别事后诸葛亮。王文素的著作伟大,但是民国发现的,在明清影响都很小,只能说王文素本人是天才,瞎吹影响属于反智。作者说的明清数学衰落还算符合事实。不过朱元璋发明大写中文数字绝对不会降低效率,跟用英语书写支票面额是一样道理,不容易出花样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中国在探索珠算,相当于计算器雏形,如果成功你就不会说明清数学不行了,只不过恰好后来用不着了,相当于点错了科技树,不是什么也没干。西方文艺复兴如果晚三百年,中国珠算先开出一条计算数学的康庄大道,也说不定。